
天宝十年,唐朝帝国在西北、东北、西南的三场战役中相继败北。尽管这些失利对于庞大的帝国而言,只是些许伤痕,但对幽州的安禄山而言,却让他看到了帝国中枢的疏忽与冷漠。原本已经不安的心情愈加焦躁,几场战败无疑坚定了他发动叛乱的决心,决定的时机已经到了。按时间线来看,最早的战争是开春时对南诏的讨伐。
前一年,南诏与唐朝边境的冲突加剧,南诏国与唐朝的边境官员发生摩擦。或许是因为这场摩擦带来的刺激过大,南诏决定派出三万大军进攻姚州(今云南姚安)。姚州陷落后,南诏的军队继续向三十余个唐朝西南部落发动攻击。杨国忠为了提升自己在军中的威望,强行指派自己亲信鲜于仲通率兵出征,尽管朝堂上对此反对声浪不断。唐军初期胜利,但随后惨败,部队未能及时响应南诏的投降请求,最终在洱海附近遭遇惨败。天宝十年四月,鲜于仲通带领八万大军前往征伐南诏,结果在泸南大败,损失惨重,士兵死伤六万人,鲜于仲通勉力逃脱。尽管如此,杨国忠依然掩盖事实,将失败宣称为胜利,并给予鲜于仲通战功。
展开剩余72%在西北,安西都护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怛罗斯遭遇了阿拉伯军队的决战,这场战斗发生在天宝十年(751年7月到8月)。这位曾经屡战屡胜的将领高仙芝,带领三万唐军步兵与西域各国的联军共同作战。然而,在遭遇阿拉伯部队时,唐军的盟友——西域仆从国的部队叛变,导致唐军大败,几千名士兵被俘,李嗣业断后,最终剩余部队撤回安西都护府。
东北方向的契丹战争也同样不容忽视。天宝十年八月,安禄山作为两镇节度使,指挥幽州、平卢、河东三地的六万大军出征契丹。自从安禄山接管东北军政,契丹与奚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张,他通过诱杀契丹部落的酋长,刻意挑起边境冲突,加剧了与契丹的对立。在这一年的征战中,安禄山带领大军跨越千里,直达土护真水(今内蒙古赤峰东北),战争初期虽胜,但很快因战局失控而惨败。契丹军在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,最终将安禄山逼得狼狈逃脱,仅带领少数部队撤退。
这些战争的结果对唐朝的影响深远。对于南诏的征战,后人普遍认为唐朝的出兵不应发生,尤其是在南诏已经表达软弱的情况下,唐朝不应继续深入。然而,从当时的形势来看,南诏若站在吐蕃一边,唐朝西南的战略局势将会严重恶化,因此,朝廷才决定出兵。战局的初期胜利让唐朝有了撤兵的机会,但唐军不顾局势,继续推进,结果使得战争变得不可收拾,最终造成了六万唐军阵亡,南诏也损失惨重。战后的处理更是令人不满,杨国忠和官僚体系联合隐瞒事实,宣称南征胜利,这种虚假的处理为后来的种种弊端埋下了伏笔。
对于契丹的征伐,安禄山的失败同样暴露了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弊端。安禄山深知自己并非足够强大,一旦依靠唐朝朝廷的支持,他便能够有更多的筹码。然而,由于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,安禄山逐渐意识到,唐朝的权力结构已经腐化,自己也可以利用这一点谋求个人利益。
这一年,安禄山的军队并没有大举反叛,但他已经为未来的行动做了充分准备。他安排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长安,确保一旦事态升级,自己有更多的掌控权。然而,安禄山当时还未完全下定决心,面临的选择是两难的:一方面,他可以继续在东北积累战功,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地位;另一方面,他也有可能选择隐忍,暂时退守。然而,唐朝朝廷的腐化加剧,最终让安禄山做出了决定——他决定反叛。
四年后,那个席卷大唐的风暴终于爆发,而这一切,正是在天宝十年的这些战败之后,悄然开始酝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投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